“大家更關注數據和儀器,而不是實驗環境的改善。”7月30日,在第二屆國際可持續發展實驗室高峰論壇上,國際可持續發展實驗室協會中國分會副會長遲海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陳,從頂尖的實驗室來看,中國的實驗室設計、建設水平已不輸任何發達國家,但主流實驗室仍然明顯落后,其中的“根子”就在于社會認知。
1、已形成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
建國以來,我國實驗室設計建造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創造了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為新中國社會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近十幾年來,我國科學實驗室資源也取得了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不包括檢驗、檢定類實驗室,僅“985”和“211”高校的實驗室數量達6300余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約6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約350個,包括174個企業實驗室。
“這些實驗室分布在工業、農業、服務業、高等院校等領域,為保證產品質量、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以及科學研究數據客觀真實,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暨南大學教授傅江南對此評價道。
而如今,隨著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實驗室的作用愈加凸顯。據美國通用電器公司測算,未來20年,僅可持續發展技術在實驗室推廣應用后就可每年降低約150億元的成本,同時可創造1200億元左右的產業規模。
“根據我國入世時的承諾,目前我國檢測市場已經對外開放,整個市場呈現外資、民營和國有三足鼎立局面。”據傅江南介紹,我國實驗室資源呈現數量龐大、人數眾多、門類齊全、分布廣泛、資源豐富等特點,但實驗室設計建造行業缺少合理、宏觀的規劃,缺乏法律法規,低水平重復建設、資源嚴重浪費、缺乏投資來源,缺乏活力和經濟意識等弊端也逐漸顯現。
2、理念技術材料裝備都有差距
“中國早期出現的實驗室設計都處于從屬地位,也就是設計院完成建筑設計后才讓實驗室設計單位進入進行二次深化設計,有點類似于精裝設計。”遲海鵬指出,這種理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建筑應服務于功能,而不是讓功能適應建筑。
通過多年的經驗累積,我國實驗室設計逐漸由從屬地位慢慢變成了主導。從頂尖的實驗室來看,中國的實驗室設計、建設水平已不輸任何發達國家,但主流實驗室仍然明顯落后。
“在調查和研究中,我們發現了諸多問題,包括實驗室設計建造理念、技術、材料、裝備等與時代發展需求尚有差距,實驗室設計建造行業標準、規范缺位,核心技術不多,實驗室三廢排放現象普遍存在等。”傅江南對現階段我國實驗室整體建設的評價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
“目前,細胞實驗室在國家層面也是沒有規范的,甚至于國家干細胞實驗室也只是在上海和深圳有地方標準,并沒有國家標準。”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基建處副處長徐海燕向記者坦言,中國頂級實驗室在世界范圍內占有一席之地,但一些專業性實驗室的設計建造水平卻參差不齊。
盡管目前我國實驗室管理規范較為齊全,但實驗室設計建造行業的相關標準、規范不多。“美國在2002年就開始提出了Labs 2020挑戰,其中提到的很多概念現在在中國也是超前的。”遲海鵬說。
3、亟須健全設計建造領域標準體系
近年來,裝配式實驗室和智慧實驗室受到了廣泛關注,為我國實驗室未來發展提供了參考。
“裝配式實驗室與普遍意義上的實驗室相比,就如同商店里的衣服與裁縫店里的衣服,在性質上是一致的,只是建設過程更加快捷,并能降低成本、規避錯誤。”據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總建筑師蘇元穎介紹,裝配式實驗室是將原有的現場實施變為工廠預制、現場組裝。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下,我國實驗室運行質量管理逐步推行規范化標準化,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加大了推行標準規范的制定,計量法、標準化法、商檢法、質量法、農安法、認證認可條例、食品安全法等,但設計建造實驗室類法律法規卻比較鮮見。
據傅江南介紹,目前實驗室設計建造主要參考美國與歐洲的標準,實驗室設備制造廠商所采用的材料、技術、規范等參差不齊,競爭環境混亂,實驗室建設者也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的技術要求,所以建造出來的實驗室的水平差別很大。保證實驗室使用者健康安全舒適、保證不污染環境、保證實驗對象質量、保障實驗室正常運轉與節能、實驗室可持續發展等,亟須國內相關標準規范出臺。
遲海鵬也指出,未來應健全實驗室設計建造領域標準體系,加速推進的標準規范出臺,建立完善覆蓋設計、準入、定額、檢測方法、生產、施工和使用維護全過程的裝配式建筑標準規范體系。促進關鍵技術和成套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標準規范。編制與裝配式實驗室相配套的標準圖集、工法、手冊、指南等。強化建筑材料標準、部品部件標準、工程建設標準之間的銜接。建立統一的部品部件產品標準和認證、標識等體系,制定相關實驗室評價通則,健全部品部件設計、生產和施工工藝標準。
《中國質量報》
源:中國質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