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環保工程產業的持續向好,更多行業企業也開始不斷進入環保工程市場,業內人稱這些企業為跨界而來的“野蠻人”。這些“野蠻人”或者具有很強大的央企背景,或者擁有非常雄厚的資本財力,或者散發著獨有的特質和掌握著全新的商業模式。這些野蠻人進軍環保工程領域勢如破竹,為環保工程產業注入了新的血液,也為中小企業的生存帶來了不確定的因素。
據報道,在素有環保政策“元年”的2015年,便有24家企業跨界搶灘中國環境產業。如中國建筑、中國化學、中電建、中車、中交等央企成立了環保專業公司,布局環保板塊,借助自身的低成本資金優勢、良好的政府資源優勢和品牌優勢,乘著PPP項目的大潮快速進入流域治理、市政污水處理、固廢處理等領域。
在這場由“野蠻人”掀起的跨界時代里,中小民營企業原有的商業模式將受到巨大沖擊,市場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因此,有這樣一種聲音響起:越來越“不足為奇”的野蠻人,將環保工程產業攪成了一潭渾水。
事實真的如此嗎?很多環保企業家曾表示,跨界而來的“野蠻人”不一定會搶走蛋糕,相反,他們是把資金帶入這個行業,對行業來講是利好。深度分析這些進軍環保圈的“外來者”,不難發現:他們進軍渠道主要從技術入手、靠工程殺入、借資本進擊、憑設備開路;政策與市場共同驅動是它們進入的的主因之一;重工業比較多;多成立子公司專門運作環保板塊;多青睞污水處理市場;善于借力PPP轉型升級。
當然,“野蠻人”的入侵,并非完全都是好的一面。環保工程產業的做大做強,持續發展已是國家意志,大量“門外站的野蠻人”都進入了環保工程產業,大量的資本也涌入了環保工程產業,這個行業未來的廝殺只會愈演愈烈。中小環保企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該苦練內功,加強自身的管理水平,保持自身自身的技術優勢,積極與野蠻人開展坦誠對話與合作,而非還是一味以關系論成敗,多務實少務虛。此外,中小企業還應當努力實現競爭維度的提高,即升維。升維的商業模式一旦形成,完全可以顛覆傳統環保工程企業的競爭格局,全行業最偉大的企業就有可能出現在環保工程領域。
總而言之,在這一輪環境整治、生態建設中,企業正在獲得更多的機會,但挑戰也非常大。無論是傳統的環保工程企業還是跨界的“野蠻人”,環保工程市場的體量、工程項目的復雜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更為重要的是,治理效果的體現、考核和付費,運營質量和風險的管控,對大家都是新課題,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甚至是試錯。